“秦主任,老朱能几次逢凶化吉,多亏了你们,实在是太感谢了!”4月22日,出院前,朱先生(化名)的家属向南通六院三病区主任秦志华和全体医护人员感激地说道。
结核菌入侵大脑,昏迷不醒
2024年5月,63岁的朱先生因头晕头痛、语言困难、意识模糊,在当地医院接受了抗感染和抗病毒治疗,可病情仍不见好转,倍感焦虑的家属为了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带着他来到南通六院。
入院时,朱先生已陷入昏迷状态,一侧肢体偏瘫、大小便失禁,情况十分危急。经过详细的头颅核磁共振、腰椎穿刺和脑脊液生化等检查,朱先生被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结核分枝杆菌侵犯大脑,引起了脑积水、脑梗死、意识障碍等严重并发症。
结核病科(三)团队迅速制定治疗方案,给予患者抗结核、抗炎、腰大池置管引流脑脊液及鞘内注药等多项综合治疗。经积极救治,朱先生意识有所好转,可以简单交流,出院回到当地继续抗结核及康复治疗。
病情变化,多学科协作果断应对
然而,出院后10余天,病情出现了反复,朱先生再次出现了嗜睡、失语、意识不清、大小便失禁、肢体瘫痪等表现。
秦志华主任介绍:“患者脑积水严重,这是其病情反复的主要原因。当结核性脑膜炎发生时,炎症会使脑脊液生成过多,同时炎症导致大量的蛋白质产生,引起蛛网膜、脉络丛增厚黏连,堵塞正常的脑脊液循环通路,导致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颅内压增高,脑组织受到压迫,产生多种症状。”
面对这一挑战,MDT会诊立即启动。结核病科、神经外科、麻醉科、康复科等多学科专家经过仔细讨论,考虑到患者意识状态不佳、身体虚弱,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创伤,决定为其实施脊髓蛛网膜下腔(腰大池)腹腔分流术。麻醉科团队为此制定了神经阻滞+静脉麻醉+局部麻醉的复合麻醉方案,更好地为手术保驾护航。
完善术前准备后,神经外科(二)主任吴中华团队成功为患者实施脑脊液分流手术,有效降低了脑水肿及颅内压。术后,朱先生渐渐从嗜睡变清醒,恢复自主进食,能在家人搀扶下行走。经过三病区医护团队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在医护团队、患者及家属的共同努力下,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复查显示,脑脊液指标、颅内压力均明显好转,转回当地医院接受康复治疗。
再遇波折,及时化解“水患危机”
“别的都还可以,就是最近胃口不太好,进食呛咳。”今年2月18日,朱先生来到南通六院进行常规复查,家属的一句话引起了秦志华主任的警惕。复查头颅CT显示,朱先生的脑脊液引流不畅,脑积水“卷土重来”。
“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周期较长,疾病可能损伤脑脊液吸收结构,导致液体吸收不良,再次出现积液。”秦志华主任介绍,“别担心,现在他的身体状况好多了,可以考虑通过 ‘新渠道 ’进行引流。”
经神经外科会诊,综合考虑患者身体耐受情况,吴中华主任团队决定采用侧脑室腹腔内分流术,手术通过精准定位,打通脑室至腹部的“隧道”,将分流导管精密置入侧脑室与腹腔之间,犹如为淤塞的生命之河架设疏浚通道,患者脑积水得以顺利引流。术后,在医护人员的照护下,身体逐渐康复。
“他现在胃口、精神都变好了,之前左手还有点使不上劲,现在两只手都能自由活动了。”朱先生出院前,家属感慨地对医护人员说,“虽然这个病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治疗、康复,但有你们在,我们心里就充满了希望和力量。”
科普时间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危险性不容小觑。病菌可通过血液循环或直接侵入蛛网膜下腔,引发软脑膜和蛛网膜炎症,并可能进一步累及脑神经、脑实质、脑血管及脊髓。
易感人群
免疫力低下的人如营养不良、疲劳、长期熬夜或患慢性疾病的人;
免疫系统未完全发育成熟的婴幼儿以及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下降的老年患者;
既往有结核感染的患者当免疫力下降时容易复发等。
常见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盗汗、食欲减退、乏力、精神萎靡、头痛和呕吐等,严重时会出现癫痫发作、意识模糊、肢体瘫痪、视力减退或面瘫等神经系统症状。由于其病变部位重要、病理复杂,结核性脑膜炎被认为是最危险的结核病之一。
医生提醒
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较为隐匿,若出现以上症状,应立即至医院就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预后。
官方微信号
在线挂号查询
官方咨询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782号 苏ICP备14014927号-1
南通市第一老年病医院(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南通市肺科医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