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南通六院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路——不是简单地治疗疾病,而是悉心守护每一个摇动的生命。
八年前,朱老先生的手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后来药效逐渐减退,症状越来越重,当走路也会小步向前冲时,我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他本以为这意味着优雅晚年的终结。现如今,每天清晨阳光透过窗户,他能够坐在阳台稳健地端起茶杯,甚至还重新拿起画笔,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这样的转变并非偶然。自2024年8月帕金森专病门诊成立以来,南通六院已为1244位患者系统开展评估与治疗。数字背后,是一场关于医疗本质的深刻实践——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一种人文关怀。
超越震颤:更关注被束缚的灵魂
在南通六院,帕金森病的治疗从不局限于症状管理。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帕金森病诊疗专家陈普建带领团队提出了“全人全程”诊疗理念,将每个患者视为独特的生命个体,他们看到的,不只是颤动的肢体,更是被束缚的灵魂。
“我们治疗的是人,而不只是病。”这一理念贯穿诊疗始终。医护人员花费大量时间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家庭状况甚至人生故事,因为他们深知,这些细节往往藏着治疗的关键。
联合门诊:让患者不再辗转迷茫
每周三下午,南通六院帕金森多学科联合门诊开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科等专家围坐在一起,为每一位带着希望而来的患者讨论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这种多学科协作模式确保每位患者无论是早期鉴别诊断、药物调整,还是手术评估、术后程控和康复训练,都无需辗转多个科室,不用再陷入“该找谁”的迷茫,在这里都能得到“一站式、全方位”的专业支持。
精准治疗:重拾生命尊严与美好
对于药物效果减退的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带来新的曙光。2024年,医院成功开展首例方向性电极脑起搏器手术,这项新技术让治疗更加精准有效。术后,程老先生感慨道:“现在能自己吃饭、散步,胃口好了,体重也增加了十多斤。最重要的是,又能陪着孙子去公园了。”
这样的转变每天都在发生。患者们重新拾起的,不仅是筷子、画笔、脚步,更是遗失已久的尊严与美好。
云端程控:让技术赋能更有温度
技术的创新并未止步于手术室。南通六院“云端程控”服务让技术拥有了更可及的温度。这项服务让患者通过手机视频即可与专家远程连线。
医护人员在屏幕一端实时调整脑起搏器参数,并指导患者进行手指精细测试,细致询问感受。这种贴心的服务,让患者在炎夏酷暑中、寒冬腊月里免于往返奔波的辛苦,特别对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意义非凡。
更重要的是,帕金森病诊疗团队始终将技术视为服务患者的工具,而非目的。在调整每一个参数时,他们关注的不仅是技术的精确性,更是患者能否稳稳端住一杯水、能否在走路时不再担心摔倒——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恰恰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尺。
常常帮助:关怀和支持永不掉线
“有时突然不舒服,在群里问一句,很快就有人回应。”一位患者说道,“这种随时被关怀的感觉,给了我们莫大的安心。”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在南通六院,治疗从不因出院而结束。医院建立的“帕友群”已成为患者坚实的精神依靠。医生通过群组始终与患者保持联系,及时解答疑问,提供专业指导。这种不间断的陪伴,让患者感受到真正的关怀和支持。
帕金森病诊疗团队还精心制作了系列康复锻炼视频,连最细微的动作要领都清晰演示,让患者在家也能得到专业指导。
并肩前行:抗帕共同体温情守望
从公益义诊、科普讲座,到入户探访、病友联谊,南通六院持续构建包括患者、家属、医护、康复治疗师、社工在内的“抗帕共同体”,为帕友及家属提供全方位支持。在这里,患者之间互相鼓励,家属之间交流经验,医护人员提供专业指导。这种共同体模式,为帕金森患者提供了坚实的支持系统,大家并肩同行,守望相助,不再惧“帕”。
公益义诊
入户探访
医学,不应只是生命长度的挣扎,更应是生命质量的守望。在南通六院,帕金森病患者获得的不仅是专业的诊疗服务,更是被看见、被理解与陪伴的温暖体验。这里没有奇迹,只有一群医者以精湛医术和坚定仁心,为患者一寸寸重拾生命的尊严。
从精准手术到终身管理,从多学科协作到云端程控,每一个细节都践行着“一次诊疗,终身守护”的承诺。这或许正是越来越多患者选择将信任托付于此的原因——南通六院所给予的,不止是一次治疗,更是一份长期的陪伴与支持。在这里,患者找回的不仅是身体的自主,更是迎接明天的信心和希望。
官方微信号
在线挂号查询
官方咨询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782号 苏ICP备14014927号-1
南通市第一老年病医院(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南通市肺科医院)版权所有